时间:2021-11-29 08:01:09来源:宝宝吧 作者:佚名 -->
在当下的年轻人中,有些人患有“空心病”,经常会感觉到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只知道自己不想做什么,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空心病是什么病有什么症状表现?应该怎么办?下面小编就带来介绍。
“空心”,指的是内心的空洞与精神的贫瘠,“感受不到生命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空心病”又称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这个概念是由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题为《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的演讲中提出的,这位学者从心理方面阐述了大学群体中部分存在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等现象,这些症状与抑郁症有重叠之处,如若按照抑郁症疗法进行治疗却收效甚微。徐主任在进行深入研究后将其归因于“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将其比喻为“空心病”,是近年来我国高校部分大学生正在遭遇、经历并承受的一种因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偏差或缺失而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空心病的主要表现,但以下表现不能算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诊断标准,均为空心病提出者徐主任根据临床观察不断总结出来的共同特点:
第一,从症状上来讲,“空心病”可能是符合抑郁症诊断的。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但与典型抑郁症不同的是,这些症状表现并不非常严重和突出,甚至外表上看上去跟其他人并无差别。
第二,患有“空心病”的人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觉得跟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似乎没有真正的联系,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虽然他们有的人很在乎非常优秀的成绩和表现,也会因此而努力,但当达到目的后,内心还是空荡荡的、觉得无意义。
第三,通常人际关系是良好的。甚至会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刻意维持他人眼中的美好“人设”,但与此同时又觉得很辛苦、很疲惫。
第四,对生物治疗不敏感,甚至无效。很多“空心病”个案在国内最好的精神专科医院接受治疗,用了所有的药物,甚至用了多次电休克治疗,但是都没有效果。徐凯文教授也因此认为生物学因素并不是“空心病”的主要因素。
第五,有强烈的自杀意念。这不是因为遇到挫折,而是“我不是那么想要去死,但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还要活着。我完全不知道我活着的价值意义是什么,每天的生活行尸走肉,如果是这样,还不如早点结束。”
第六,通常,“空心病”的形成已经不是一两天。很多孩子从初中、高中,甚至更早就开始有这样的迷茫,可能他们之前已经有过尝试自杀的行为。
第七,传统心理治疗疗效不佳。徐凯文教授认为,“空心病”难以通过改变负性认知来解决的,甚至也不是探讨他们的原生家庭、早期创伤可以解决的。他发现很多“空心病”的孩子虽然和父母有一些冲突,但整体关系不错,总的来说没有经历过父母离异、早期依恋、早期寄养上的心理创伤。
换言之,徐凯文教授发现传统的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创伤疗愈等方法对“空心病”效果也不大。
从以上的列举来看,“空心病”属于一个症状学表述。而从这些核心症状来看,其实“空心病”可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空心病”人群指的就是外在表现非常优秀,但内心空洞的群体。徐凯文教授接触到的、予以研究的基本都是北京大学的学生,这是他提出“空心病”的样本基础。
而广义上的“空心病”人群可以指基本符合上述症状,但不一定成绩很优秀、表现很突出的群体。在精神心理障碍患者中,符合这样特点的人不在少数,大量处于重度抑郁发作中的患者都可能认为人生根本没有意义。
其实,面对空心病人群或者自己本身是“空心病”患者时,不要恐慌和害怕,学会使用正确的方法,并且勇敢的走出去,这样自己的生活才能摆脱干扰,给大家介绍以下3个有效可行的方式。
1. 学会从生活中逐渐找到掌控感
空心病患者,在面对生活环境以及自己的处境时,要学会找到掌控的感觉,而不是任人宰割,自己没有主见和思想,总是盲目跟从和随波逐流,当你失去对生活的的掌控感时,内心会开始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可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时候,就需要按照自己的行为和感受去适应生活和社会,不要过度担心自己是否优秀和完美,学会掌控生活很重要。
2. 面对无感的环境能够拒绝或离开
如果自己找到了不喜欢的行业或者生活状态,与其痛苦和无助的活着,不如趁早远离和拒绝,因为自己在无感的环境中,会逐渐丧失原有的方向和规划,没有目标感和方向感的时候,最容易出现空心病,只有远离这个环境,才能逐渐发现生活的美好之处。
3. 找到自己有兴趣的事情
在生活中,尽可能的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和有助于自己发展的事情,只有自己热爱和全情投入的东西,才能让自己找到生活和人生的意义。或许你喜欢某个专业;或许你对某个领域有研究兴趣;或许你喜欢旅游;又或许你喜欢读书。这些都需要你不断地尝试和体验,才能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多方尝试,寻找自己有感觉的工作状态,在从业过程中,找到自己有兴趣的工作,达到适应社会的目标。
4、及时寻求帮助
当自己的情绪无法控制,或者感觉自己的心理非常压抑难受时,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技术的帮助,及时就医。
只有深入到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群体的心理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帮助青少年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心身健康地成长。
网友跟帖
商务合作qq:88888888888
Copyright 2019-2021 438c.com 〖宝宝吧〗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