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13 12:01:56来源:宝宝吧 作者:佚名 -->
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清明节对于学生们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参与清明节开展清明节的主题班会,能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因此清明节主题班会是很有必要的,按摩清明节主题班会的主持稿该怎么写呢,下面小编就来和大家说一说。
教练、班委和193的伙伴们早上好,美好的一天开始了,首先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今天的主持人刘娟,今天 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了,清明节 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我们做为中华儿女是 很有必要知道去了解的。下面我就从清明节的来历习俗活动等几个方面来开展本次的主题班会。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现在,清明节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扫墓,而且似乎更为重要。扫墓是人们认祖归宗的纽带。一个本身游春乐春的节日和祭奠先人追思逝者的沉重活动结合起来,使之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节日。清明为什么要扫墓呢?这就要从已经消逝的寒食节和上巳节说起。
寒食节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很多人认为寒食节来源于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其实不然,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因此很早的时候就叫“禁烟节”、 “禁火节”,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这司煊氏,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后来因晋文公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在晋地强化了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的习俗,并增加了祭扫等风俗。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还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祭扫等习俗又恢复起来,并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使寒食节成为民间第一大祭日。最早的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此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等。这种上坟扫墓的习俗,唐宋以后逐渐融入到清明节中。
上巳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与清明节也隔得很近,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因三月初三多逢巳日,后来固定在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上巳节是古时举行“祓除畔浴”和求子活动的重要节日,是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这种活动远在殷商或更早就已经形成了规模或定制,政府还专门设置女巫之职进行主持,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畔浴。”《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后汉书•礼仪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因此在先秦时,这个日子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主要活动是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除”,也叫“祓禊”,其作用与其说是驱邪避灾,还不如说是由于冬天河水太冷,3月初的水温转暖,人们急着去洗越冬后的第一次澡。因此,上巳节实际上是古人迎接春天的狂欢节日。3月初的天气正好是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时候,适合人们开展各类活动,包括人也恢复了生机和活力,是繁衍后代的最好时节。“祓除畔浴”之后做什么呢?踏青出游,求偶交配,乃至“野合”。《诗经•郑风•溱洧》中就有生动的描写:“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因此古时上巳节有些地方也称女儿节,是汉族少女施行成人礼的日子。不过,后来随着社会趋向文明,野合的主题被淡化,求子的主题得到强化,上巳节后来形成了祭奠女娲庙,祭祀高禖(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妇女们在河边求子的风俗。这样的传统一直影响到唐宋,杜甫《丽人行》中就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句子。此种风俗唐以后受到礼教的压制,但春游和祭祀的习俗融入到了清明节中。
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这三个节日相隔很近,相互纠结,尽管主题有所不同,但究其根本也都是迎春游春乐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习俗的演变以及文明的进步,上巳节和寒食节逐步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它的人文精华却融入了清明节,使清明节具有了更鲜明的特点和更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现在,清明节的主要内容是扫墓和游春,乍看起来是一对矛盾的主题,一方面是沉痛的追思先人,一方面是欢乐的游玩春天,但实际上却是无比完美的结合。中国人讲“礼”,知恩图报,在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欢乐季节里,我们先追思先人,缅怀他们的功绩,感谢他们把我们带到这个大千世界,然后乐春,享受美好幸福的生活,这是典型的传统文化的体现。
春天是美丽的季节,清明是美丽季节里的美好节日。歌咏清明就是歌咏春天,歌咏清明就是歌咏生命。清明催发着无数诗人骚客的诗情雅兴,既有上坟的悲喜交集,也有游春的欢乐和愁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以下几篇是我比较喜欢的清明诗。
最广为流传的清明诗当属唐代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学界基本上肯定是一首伪诗。第一,这首诗很可能不是杜牧写的,第二,很可能不是为清明写的。因为这首诗最早出现在南宋末年,过去杜牧各种各样的集子里从来没出现过,后来突然冒出来,说是杜牧写的。这首诗最早的时候也不叫《清明》,叫《杏花村》,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在清明时节找酒喝,并不是一个人去上坟,心里悲悲泣泣,且不说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主要是他不是去上坟。上坟主要是要带着酒、肉,祭过祖先的肉叫“胙肉”,祖先喝过的酒叫“胙酒”,这些酒肉是不能浪费的,一定要吃掉。所以唐代形成的习俗就是先去祭祖,然后把这些酒肉吃了。写这首诗的人如果是上坟应该自己拎着酒,不然是违背常理的。所以这首诗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杜牧的,也不是去上坟。无论学界怎么说,这么多年了,诗与杜牧已融为一体,我们还是就当它是杜牧所作的吧。
这首诗最精彩的地方是“欲断魂”,最传神的地方是“牧童遥指”,最迷人的地方是“杏花村”。有意思的是后来还缔造出一代名酒“杏花村”。
最凄凉的清明诗当属唐代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诗人清贫,无花无酒,只能乞来邻家的新火,燃灯读书,萧然度过清明。然而诗人是多么的闲情雅致,虽然家徒四壁,但有一屋书香足矣。其实只要内心安于平淡,每天都是自在的日子。
最有哲理的清明诗是宋代黄庭坚的《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诗人由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无论智慧贤愚地位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正如“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但人生的意义还是有所相同,诗人不仅仅是凭吊亡人,更是警醒活着的人。
网友跟帖
商务合作qq:88888888888
Copyright 2019-2021 438c.com 〖宝宝吧〗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