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1 04:35:14来源:宝宝吧 作者:佚名 -->
我们可以跟孩子谈论死亡吗 孩子对死亡好奇怎么回答。孩子对死亡好奇怎么回答,怎么让孩子理解死亡,在最近大热的《寻梦环游记》中大家都知道了一部关于死亡的片子。但是死亡这个话题对于孩子来说,并是不很熟悉,他们并不能理解为什么人会死,那么怎么跟孩子讲死亡呢,小编为大家分析一下吧。
在我们的生活中,能正常讨论死亡的,仿佛只有哲学家、医生和老人。
海明威有篇短篇小说,印第安人营地,医生父亲和男孩尼克去救助一个印第安难产妇女。医生用手术接生了新生儿,睡在上铺的受伤的产妇丈夫,却在妻子痛苦生产中割喉身亡。
小说最后,目睹了生与死的男骇,满有把握地相信,他永远不会死。
【一】
这是动画片《寻梦环游记》的奇异之处。
一部商业流水线出品,默认儿童市场的动画片,一部从国庆档拉到圣诞档,以合家欢为己任的爆米花电影——居然如此和深入地讨论死亡,真是一件惊讶的事。
不要以为童话里没有死亡。美丽的继母皇后一心要杀死漂亮的白雪公主,巫婆受了冷遇就诅咒公主死去,经过折衷有了睡美人,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在街上,快乐王子和小燕子双双死于冬季。
法国著名的《蓝胡子》,主人公是一个变态杀妻狂——简直是加强版的辛普森。西游记——如果《西游记》真适合儿童阅读的话,它的每一章节,都以妖怪被打死,至少某个肉身被打死为结束。
但是这些主题,大都没有真正讨论死亡,它更象一种为了制造冲突和营造氛围的戏剧手法,小红帽和外婆被吃到狼肚子里,和囚禁在某间屋子里没什么两样。
《寻梦环游记》,咳,什么环游记,它的原名《COCO》,一个濒临死亡的苍老的祖母,站在生死边缘的人。
《COCO》处理了死亡和遗忘两大主题,它既不晦气,也不恐怖,反而给人温情与喜悦,这固然跟墨西哥人的亡灵文化有关,也跟死亡的无限意义有关。
死亡本来就是终极的哲学问题,它照应生,照应活,照应之前的一切旅程。很多成人在电影院哭了——他们接受了《COCO》的关于死亡的礼物。。
【二】
与西方宗教意味强烈的西方文化不同,在中国文化中,真正的死亡是个极为避讳的话题。
“小孩子,说什么死不死的,去去去。”
“奶奶去哪儿了?去了很远的地方。”
……
在任何时候,谈论死亡都是一个禁区。
比如,现在,在年底之际,某个仪式感强烈的时段,这个问题更显得不合时宜。
但是,死亡并不会因为避讳就不到来。
有个朋友,最近婆婆去世,上中学的儿子因为课程紧张,没有回老家奔丧。
其实我很难设想此时,独自在家的男孩的心理世界。自幼由祖母养大,与祖感情深厚的他,如何度过这几天非常日子。又或许,他根本没有感受,期末考试就在跟前,课业这个更重要吧。
只有我一厢情愿的认为,这是他人生中多遗憾的一课。关于死亡的认知,以及通过死亡,对于生与家庭的认知。
选择让孩子回避,在中国家族的丧事中太常见了。学校的课程比较重要,生活的课程不太重要,个人的工作比较重要,家庭的义务不太重要。
但是,不感受死亡,难以感受生存。
按心理学家的研究,亲人故去的影响,会以各种形式体现出来,有时是短期的,有时是长期的,有时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我朋友的儿子,必会在今后某个时刻,补上奶奶去世这一课。
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祖孙亲密,父子疏离”是常态,老人总是儿童的榜样。老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包括对待老人生命的态度,引导着孩子对待生命的态度,也是人的生命两极。
这两天刷屏的杭州高中女生作文《孟婆汤》,实质上是一堂死亡课程,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来看,感悟死,其实是感悟生,这样的深刻性,比阅读多少正能量,接受多少口头教育,以及自述一万遍“我很幸福”都要真实刻骨。
【三】
儿童究竟是什么,是缩小版的成人,还是人类漫长进化过程一遍又一遍的实演?儿童究竟应该接受什么,是屏蔽过的莺歌燕舞的世界,还是假装什么也没有的皇帝新衣?
成人世界中有太多似乎难以启齿的东西说给孩子。人从哪里来,人往哪时去,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要生孩子,学校里的潜规则,新闻里的战争与灾难,生存,死亡……这些东西,我们懒于思考,对孩子,难以启齿。
但是,难以启齿,不代表这些东西也会屏蔽,也不代表孩子在成年的那一刹那,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
不感知,就无防御。
法国作家艾姿碧塔说过,人类的任何不幸,任何苦难都不曾放过孩子们,孩子们无法远离病痛,穷困以及避免遭受抛弃之苦,更无法逃避罪恶,性侵犯以及死亡,拒绝涉及这类难堪的问题正表明我们成人在这方面的缺失 ,以及对孩子过多的保护,然后却又以道德的理由为借口,掩饰无知的罪恶。
网友跟帖
商务合作qq:88888888888
Copyright 2019-2021 438c.com 〖宝宝吧〗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