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8 21:15:04来源:宝宝吧 作者:佚名 -->
近日,人大代表顾晋提议,建议全民开展死亡教育,从中小学生落实,此说法引起了网友热议,对于死亡教育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那么,让孩子及早了解死亡有什么帮助呢?接下来小编就来说说。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表示,很多癌症晚期患者饱受病痛折磨,但家属往往会拒绝接受舒缓治疗,怕被认为是不孝。社会上年轻人自杀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对尊重生命相关教育有一定欠缺,他建议从中小学生开始开展死亡教育,让人们尊重死亡尊重生命。
死亡教育极具现实意义,坦然面对死亡,让每个人生而精彩、死有尊严是我们对生命应有的尊重。
“死亡”往往是咱们中国人最忌讳的字眼,对这个事儿都是能躲就躲,很难和孩子解释,更别说自由地谈论这个话题了。可是,如果父母一味地选择避而不谈,就等于在无形之中,把他们从我们身边推开,逼着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在成年人的陪护和指导之下,去面对和消化 “死亡” 这个重大的人生议题。
我们从小被教育,死亡是悲怆,也是禁忌,但即便如此,死亡还是在那里,并不会因为避讳而不存在,终有一天,我们的孩子还是会问到我们关于“生死”的话题,学习如何和孩子讨论死亡很难,但相信我,开放的,诚实地讨论死亡,会远比孩子独自去理解这件事情要好。
当你意识到死亡是个绝境时,生命的热情反而能被激发出来。就像濒死的人分享的他们的感受一样,金钱、荣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和人的关系,你要去努力地生活。
99%的家庭都缺乏死亡教育,只有正确认识死亡,才能唤起对生命的真正尊重,正确认识死亡,会更加尊重生命、自重自爱。
1. 委婉的说法可能会让孩子感到更加困惑。
避免这样的说法:
“外公只是睡觉了……”
“小兔子去了另一个更好的世界…..”
“蝴蝶坐着宇宙飞船飞走了……”
模糊而抽象的说法只会让孩子更加迷惑和恐惧,因为当他理解不了爸爸妈妈的说法时,便会自发的寻找各种信息和脑补各种画面,孩子强大的想象力会让死亡变成一件更加复杂和难以理解的事情。而且越是抽象的回答,越容易引发孩子的追问,家长不但要想方设法的自圆其说,还要承担漏洞百出的风险。
客观、直接、实事求是、具体和清晰的跟孩子描述死亡的概念,更容易被孩子理解和接受。我们不用担心太直接会让孩子过度悲伤,因为孩子其实不会像大人一样,有那么深刻的情感联结。
2. 熟悉又舒服的场所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大人们谈事儿的时候喜欢选择在咖啡馆、小酒馆、茶馆这样的地方,就是因为越是让人放松的场景,人的接受度就越高,同样,孩子也是,当你打算认真的、正式的跟孩子聊聊死亡的概念时,最好选择在孩子的卧室,或者家里的客厅,给孩子一件他喜欢的玩具,让他在放松、舒服的状态下听你说。另外,熟悉的场所也容易降低孩子的警惕性和戒备心理,让他更容易接纳一个陌生的话题,而不至于在你说话的时候左顾右盼,无法专心。
3. 确保让你的孩子知道这不是他的错。
小孩倾向于认为世界是围绕着他们转的,以为小动物和亲人的离去是自己造成的,进而产生自责和羞愧感。有的家长常常跟孩子说“你不听话,看把外婆都累倒了…… ”“你不好好吃饭,妈妈担心你,才生病的,想不想让妈妈好起来呀?那你就好好吃饭。”其实这样的做法不但会加重孩子的自责心,而且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长大了容易变得低自尊,什么问题都往自己身上揽,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肯定。客观的跟孩子讲“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基本的医学常识和明辨是非的标准。
4. 借助绘本和动画片让孩子产生共情。
停留在形而上层面的概念化解释无法调动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同身受。绘本和动画片提供了一种以幼儿的思维模式构建的死亡场景模拟,让孩子在观看和耳听故事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感受故事角色里的悲伤和感动。现在也有很多不错的儿童戏剧将死亡的概念融合进故事当中,孩子可以在现场近距离感受舞台上的喜怒哀乐以及周围小朋友的喜怒哀乐。孩子从心灵层面真正产生了共情,更容易换位思考,对待小动物和小植物都更加爱护。
网友跟帖
商务合作qq:88888888888
Copyright 2019-2021 438c.com 〖宝宝吧〗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